这个东西你只知道要吃,但绝对不知道该怎么吃!

叶酸又称维生素B9,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外源性摄入。深绿色蔬菜、柑橘类水果、豆类、坚果、动物肝脏等食物富含天然叶酸。

叶酸虽然在许多食物中含量都非常丰富,但是叶酸遇光、遇热后不稳定,容易失去活性。因此,会建议育龄期妇女通过药物、增补剂进行补充。
PART.01备孕/孕期服用叶酸的作用
01预防孕妇贫血,孕妇的身体需要叶酸来制造正常的红细胞。调查显示,中国育龄女性的贫血患病率为20.6%。叶酸摄入不足,也可能会使孕妇贫血。
02降低宝宝出生缺陷的风险,服用叶酸可以减少新生儿的重大体表畸形、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的的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03预防神经管缺陷,神经管缺陷是中国常见的新生儿先天畸形。如果女性在受孕前至少一个月,并且在孕期的头3个月都坚持每天服用推荐剂量的叶酸,就能把宝宝出现神经管缺陷的风险降低50%-70%。
04影响DNA和细胞的基本结构,因此充足的叶酸对快速增长的胎盘和宝宝都特别重要。
05可以减少孕妇罹患先兆子痫的风险。
PART.02推荐叶酸补充剂量
根据2017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制定并发布的《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叶酸增补需要个体化。我们需了解夫妻双方的疾病史、生育史、家族史、饮食情况、药物服用情况、行为习惯等信息,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的风险高低,给出增补叶酸的具体建议。总结如下:

妇女如有以下情况,可酌情增加补充剂量或延长孕前增补时间:①居住在北方,尤其北方农村;②饮食中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量小;③血液叶酸水平低;④MTHFR 677位点TT基因型;⑤备孕时间短。
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妇女,建议每日增补至少5mg叶酸,直至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至正常后再考虑受孕,且持续每日增补5mg叶酸,直至妊娠满3个月。
在建议增补叶酸的同时,应告知妇女多食用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合理体重,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胎儿神经管缺陷的风险。
此外,对于男性而言,叶酸不足会降低精液的浓度,还可能造成精子中染色体分离异常,会给未来宝宝带来疾病隐患。所以,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准爸爸妈妈一起补效果会更好。
PART.03什么是叶酸代谢障碍
部分人由于叶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使得已被机体吸收的叶酸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

叶酸代谢障碍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叶酸的相对不足,即摄入正常剂量的叶酸仍无法满足机体对叶酸的需要。这种叶酸代谢障碍是终身性的,造成的个体叶酸相对性缺乏是长期性的。
由于孕期代谢机能的改变,使得准妈妈对叶酸的需求增加 ,叶酸代谢障碍和低水平叶酸共同存在时对个体造成的危害最大。

存在代谢障碍的女性,如不能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案,那么生育缺陷宝宝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ART.04如何确诊叶酸代谢障碍
目前应用较多的检测方式有:叶酸代谢基因检测、红细胞叶酸谱定量检测。
参与叶酸代谢最重要的两个基因是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和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基因(MTRR)。叶酸代谢基因检测是对MTHFR基因、MTRR基因及其相关位点的检测,可以直接发现被检测者叶酸代谢方面的遗传缺陷(即叶酸的利用能力),从而根据风险高低(相关代谢酶的活性程度)建议更准确的补充剂量。

红细胞叶酸谱定量检测,是评估叶酸营养状况的指标。红细胞叶酸水平,代表了机体组织叶酸的贮存情况,也代表了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叶酸水平。红细胞叶酸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不受近期饮食与药物摄入的影响,更能反映体内叶酸的真实含量。
红细胞叶酸及叶酸代谢产物定量检测项目,采用先进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高通量特点,根据叶酸及叶酸衍生物的理化性质的不同,直接精准分析育龄妇女红细胞叶酸及其衍生物浓度和缺乏程度,有助于临床上及时诊断并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为围孕期妇女科学合理地制定叶酸补充方案,从而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建议检测人群
01孕早期/孕前检查的育龄女性;
02有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先天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等家族史夫妇;
03有早产、复发性流产史的妇女;
04低龄、高龄或多胎妊娠妇女;
05妊娠期高血压或具有相应高风险征兆的孕妇。
PART.06叶酸代谢障碍人群的补充建议
对于存在叶酸代谢障碍的人群,孕期持续的叶酸补充是非常重要的。
●叶酸代谢基因检测指导补充建议
如果12周以后即停止叶酸干预,容易导致存在叶酸代谢障碍人群叶酸缺乏而导致HCY水平升高,从而引发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晚发性自然流产等疾病。
叶酸代谢障碍会导致胚胎发育所必须的DNA和蛋白质甲基化不足,这也是造成胚胎发育停止、流产的重要原因。
在叶酸的选择上,也会更建议叶酸代谢障碍人群选用活性叶酸进行补充,相较于普通叶酸,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叶酸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超量补充也会有一定的健康隐患,因此结合检测数据合理补充显得至关重要。

以上文章谨代表本人现在认可观点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往期回顾 · 点击图片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