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授精及常见问题答疑

发布时间:2024-06-28 13:35 访问量:

生殖门诊面临的病人群体其实很庞大,但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进入试管婴儿的周期。那么除了试管婴儿,我们的辅助生殖技术还有那些呢?

今天我们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辅助生殖技术里的人工授精。还有一些常见的患者对于人工授精的疑惑解答,希望可以让有这一类需求的病人在就医前有相应的了解,更快的达成就医目的。

I.人工授精的定义和适应证

人工授精是指用人工方式将精液注入女性体内以取代性交途径使其妊娠的一种方法。根据精液来源不同,分为丈夫精液人工授精(AIH供精人工授精(AID)。

哪些人适合做人授呢?这就涉及到双方的情况了。它主要针对的是男性的精子无法正常达到女性输卵管的情况,比如(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同房障碍、射精障碍、外生殖器畸形等;或者男性有活力的精子数量过少(少精子、弱精子),正常形态太少导致男性生殖力低下等;针对女性因素则是考虑有宫颈因素不孕,或者可以通过简单药物处理的排卵障碍性疾病导致的不孕,同时准备人授的女方应具备至少有一侧输卵管通畅的前提

II.人工授精的过程和技术

A. 排卵监测

排卵监测是人工授精过程中的第一步。医生通常会使用血液测试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和超声波监测女性的卵泡生长情况及内膜变化来监测排卵周期。通过这些信息,医生可以确定卵子的成熟时间,从而选择最佳的授精时间。

B. 精子的收集和处理

精子的收集通常通过自我手淫来完成,然后将精液收集在一个无菌的容器中。收集到的精液样本需要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实验室技术员会通过离心等方法,将精液中的精子与其他成分分离,然后选择最活跃的精子用于授精,这个过程被称为精子处理或精子准备。

C. 精子的注入

精子的注入是人工授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医生会使用一根IUI管,将处理过的精子直接注入女性的子宫。这个过程无需麻醉,也无需住院。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不适,但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术后可卧床休息15-30min。

D. 受孕的确认

如果授精成功,约在授精后的两周,女性可以通过验孕试纸或者血液测试来确认是否怀孕。

III.人工授精的成功率

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女性的年龄、健康状况,以及精子的质量等。根据不同的研究,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大约在10%20%之间。这意味着,每进行一次人工授精,大约有10%20%的可能性能够成功怀孕。然而,如果连续进行几次人工授精,那么累积的成功率将会更高。

常见问题答疑

问题1:排卵正常的情况下,也需要促排卵吗?

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促排卵。如果监测过程中发现卵泡发育缓慢的,或者重复周期中,出于改善卵泡质量考虑的,可以适量给与促排卵药物。排卵正常的情况下,给与促排卵药物也不失为一种改善的措施。具体促排用药需门诊就诊方能确认。

问题2:子宫的位置会影响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吗?

答:子宫在人体内的正常体位有前位,后位,平位,甚至有左偏或者右偏的情况。单纯的子宫后位一般是不影响怀孕的。我们人工授精的操作是顺着子宫位置把精液注射进宫腔内。只有子宫过度的前屈或者后倾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们人工授精的难度。这个时候,我们医生可以通过调整人授管角度,改变病人体位,或者超声引导去完成手术即可。

问题3:人授周期内可以同房吗?

答:其实,人授周期内同房不是禁忌。在卵泡监测时期内,可以适当安排同房,这样也可以保证精子的质量和活力,以待真正的人授时间点。不过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哦。

问题4:是不是排卵前后各人授1次更好?

答:现在来说,我们中心一般会在排卵前和排卵后各做一次人授。但有些患者根据来监测的时间点或者卵泡生长速度的问题导致只能做一次排卵后人授,会不会成功率极低呢?并不能简单的以人授的次数来解释人授的成功率。我们从时间点上来讲,只要在排卵前后的24小时左右完成一次有效的人授,都是有机会怀孕的。

问题5:人授后觉得有的有东西流出来,是不是精子流出来了?

答:我们标准的人授操作是将洗涤优化后的精子悬液注射入宫腔内。一般量在0.3-0.5毫升,这个液体量一般情况下是感觉不到的。你能感受的很有可能是擦拭阴道和宫颈的,以及润滑窥器的缓冲液,或者多余的悬液,是不会影响人授效果的。您不用过于担心。

问题6:人授后需要一直卧床休息吗?

答:不需要。人授后,精子就会开始在女性生殖道内的旅程,而卧床并不会增加精卵结合的成功率。我们更强调正常的工作生活,放松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更好的受孕。

问题7:人授后需要吃药打针吗?

答:可以予以一定量黄体支持治疗,比如地屈孕酮,授精后14天查血或尿HCG,确定是否怀孕。

有需要的患者朋友可以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相关流程。

本文作者:张文,医学博士,医师

主要负责女性不孕不育的临床诊疗工作,熟悉不孕症相关的各项辅助生殖技术及方法。现主要参与生殖中心门诊、超声、人工授精,输卵管造影及门诊宫腔镜等工作。2014年于安徽医科大学取得妇产科学硕士学位,后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再次取得转化医学硕士学位,2019年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参与德国新型药物及疫苗研发等工作。